中腾地产150.6平米和206.7平米,..
贵阳这栋百年老宅,曾是蒋介石行营,存放过故宫文物,如今是10余老住户的家 - 通榆吧
信息编号:17307 发布日期:2016-12-29
贵州都市报出品
做贵州最好的新闻
(毛公馆位于筑城中心的中华北路,也是这座城市所剩无几的古建筑。)
贵州都市报记者 刘婷婷 摄影报道
81岁的丰必芬依然很清晰的记得:50年前搬进毛公馆的第一年除夕,一家人围坐在烧着碳火的炉子边,透过3米多高的半圆形落地欧式大开窗,竟能遥望春雷广场点燃的烟火,那种幸福感,无以言表,那一晚的璀璨烟火在老太太脑里回放无数遍,今日回忆,犹在昨日。
(“毛公馆”年久失修导致雕木蚀化、瓦片零落多年仅靠住户自己“缝缝补补”。)
依着古楼生活
在老贵阳人的记忆里,毛公馆在民国时期是贵州省主席毛光翔的官邸,因而习惯称为“毛公馆”,该住宅面积非常大,据说六广门体育馆原来还是他家的遛马场。
(81岁的丰必芬得了脑梗,不能出门走动,家里人担心她孤独,便在屋子里放了3个麻将机,这样家里时时有朋友来。)
然而时代巨变,大官邸成了“寻常百姓家”。上世纪60年代,丰必芬的丈夫在贵阳水电局上班,而单位分的住房就是毛公馆。丰必芬刚搬到毛公馆时,只有一间屋子,隔壁是单位的晒图室和单身宿舍。三十多个平方米的面积放了三张床、一个衣柜和一张三抽屉的书桌就基本塞满了。丰必芬说,这栋老楼很特别,即使住一楼,也不会潮湿,家里从来不用晒被子。到了冬天,虽然家里有两扇大大的窗子,层高有6米多,但用一个小暖炉也很暖和。丰必芬的儿子张强说,这里和别的住宅不一样,他用指北针测试,这个房子的角度正南正北,没有一丝偏差。
(81岁的丰必芬回忆过去的毛公馆是贵阳地势最高的地方,坐在家就能看烟火,那种幸福感,无以言表。)
丰必芬家的房子是毛公馆目前保存最好的一间,曾经有人出资10万元想买走他家的窗子,但丰必芬和家人都认为,这是文物,不能随便改动。老楼的层高就有6米多,很多家就改成两层楼,丰必芬家十分爱惜,也没有改动。为了使用方便,仅仅把过去的老门改成平开方式,玻璃原来是彩色的,单位刷成泛黄的白色漆,大窗子实在是太重了,只好改造,由推拉改成了平开。
(张强家的雕花门后就是那个秘密地下室入口。)
今年48岁的张强是在毛公馆出生的。他说,从小居住毛公馆带有深深的自豪感。砖木结构的房子在当时的贵阳并不多见,朋友十分羡慕,说这是地主的家,戏称他是住在“娇区”(娇贵的地方)。小时候,张强家里就和别人家不一样,总有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出现,有扛着摄像机的,有文物专家的,有记者。上世纪80年代,长春电影制片厂就来家里拍摄过毛公馆的资料,还有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的文物专家来家里,了解当年故宫文物迁移时的放置点。
(密道入口已经成为了家里的储藏室,右边凸出的墙体是被封住的密道入口)
不过,更吸引张强的是,这间房子还有一个秘密。在屋子卧室最里面,从一个暗门下去,有一间地下室。张强童年的乐园,这便是躲迷藏最佳的藏身地,他和姐姐偷偷打着手电筒下去,经过三层楼梯,下去是四四方方的一小屋,连接一条两人宽和一人多高的隧道,用手电筒的灯光射进去,不久会消失在黑暗中。隧道据说最远可以到省政府。如今这个秘密地下室已经被封了,只留下一堵白色假墙,只等未来有心人去探索这个“密道”。
(今年冬至夜,丰必芬和儿子女儿在家里煮了火锅,叫上邻居一边吃火锅,一边回忆毛公馆的年轻时光。)
里面的人想远走
毛公馆历经近百年风霜,早已破旧不堪。上世纪80年代,丰必芬家收到一张条子,说明今后房子的维护,单位不再负责。近30年来,毛公馆的日常维护都是住户们自己出资。
(师阿姨觉得这里像城市的“贫民窟”,住里面的人想搬走。)
住在毛公馆50多年的还有师阿姨,师阿姨今年54岁,上世纪60年代师阿姨的父母只在毛公馆分到了一个20平方米的过道当家,墙体还是用泥巴竹编做的。师阿姨回忆小时候,最怕过冬,冷风从墙缝刮进家,家里潮湿以致更寒冷,因为家里有5姊妹,所以上世纪70年代,师阿姨家原地加修了几间屋子。
(毛公馆内部结构大多漏水腐坏。)
师阿姨很希望尽快搬迁,房子屋顶常常漏水,想改成水泥顶,但是城管不允许改水泥顶,只能作罢。老房子岌岌可危,摇摇欲坠。最危险的是毛公馆屋顶长期掉瓦,常砸坏她家屋顶,更可能砸伤行人。毛公馆从最开始居住有100多家人,到如今老住户陆陆续续搬走,只有30多户人家,而很多老住户觉得房子陈旧也搬了或把房出租,只有十几家老住户。
(毛公馆的荒废,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抱憾而归。)
外面的人想靠近
公馆里面的人盼望着搬走,公馆外的人盼望着靠近。一些颇有眼光的年轻人早就看好这一带的商业价值。毛公馆里出现几家颇具特色的店铺。有些经营花卉、有些经营简餐。
(石文昌正在挑选花枝,周末花店会举办些文艺沙龙如插花课,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参加。)
花店老板石文昌是90后,幼师毕业。已经在毛公馆开花店3年了,当年选铺就用了一年,直到看中毛公馆的文化价值,这里来参观的游客很多,于是在这里开了花店。石文昌说,毛公馆这里如果维护管理好了,也许就可以发展成像上海田子坊、北京南锣鼓巷的文青集散处,特别是这个露天的院坝,目前只能用来停放车辆,十分可惜。若是用来喝喝茶,听听戏,贵阳市中心的文化氛围会增加不少。而且,这几年,一直有很多人向她打听,毛公馆有没有多余的地方开工作室。可见年轻人对这里是很喜爱的。
(付筱茜把毛公馆里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精心布置后,焕发“商机”。)
与花店一墙之隔的是一家雅致的简餐店。小店以中式的设计为主,搭配老板付筱茜和老公一起从景德镇淘来的老家具桌椅、字画、瓷器、插花、粗布,小店给人的感觉犹如回到了旧时光。27岁的付筱茜和老公都是学设计的,注重食材的可口之外,更注重就餐环境的文化氛围。付筱茜笑说,这么雅致的小店前世据说是毛公馆的马棚呢。不过让她颇有微辞的是,这间房子简陋狭小,租金却不低,也许房子主人也清楚,就算毛公馆破破烂烂的,但这是筑城所剩不多的古建筑,喜欢的人,依旧会喜欢。
(夕阳余晖落在毛公馆里经营的花店熠熠生辉,让你忘记毛公馆的破旧。)
背景:
(毛公馆屋檐的瓦片已经掉落许多,露出支架。墙上挂着“警示高空坠物”)
毛公馆位于贵阳中华北路76号,建于1930年,已有80多年的历史,是贵阳目前现存不多的民国建筑。毛公馆效仿欧式建筑风格,却又保留中式土木建筑的传统,是中欧式建筑结合的古老建筑,分为主楼、跨楼和厢楼,主楼为三层,跨楼和厢楼为二层,砖木结构、青砖青瓦、宽走廊、深屋檐、大圆拱门,镶有五彩玻璃窗、木质扶手和地板,被认为是在特定环境中幸存的贵阳最古老的建筑之一。
(如果说历史是一座城市的灵魂,那历史的镜像可能是建筑、可能是和历史住一栋楼的人。)
毛公馆是当时故宫文物西迁临时安置点,蒋介石到贵州时也曾经住过这里。解放后,贵阳市妇幼保健院、贵阳市水电局、农业局等单位先后在这栋建筑里办公。后来又成为单位职工的住房。
立足贵阳,面向全省!长按下方二维码,关注贵州都市报官方微信,更进一步信息,我们将持续发布。
联系我时请说明在“通榆吧”看到的信息。
做贵州最好的新闻
(毛公馆位于筑城中心的中华北路,也是这座城市所剩无几的古建筑。)
贵州都市报记者 刘婷婷 摄影报道
81岁的丰必芬依然很清晰的记得:50年前搬进毛公馆的第一年除夕,一家人围坐在烧着碳火的炉子边,透过3米多高的半圆形落地欧式大开窗,竟能遥望春雷广场点燃的烟火,那种幸福感,无以言表,那一晚的璀璨烟火在老太太脑里回放无数遍,今日回忆,犹在昨日。
(“毛公馆”年久失修导致雕木蚀化、瓦片零落多年仅靠住户自己“缝缝补补”。)
依着古楼生活
在老贵阳人的记忆里,毛公馆在民国时期是贵州省主席毛光翔的官邸,因而习惯称为“毛公馆”,该住宅面积非常大,据说六广门体育馆原来还是他家的遛马场。
(81岁的丰必芬得了脑梗,不能出门走动,家里人担心她孤独,便在屋子里放了3个麻将机,这样家里时时有朋友来。)
然而时代巨变,大官邸成了“寻常百姓家”。上世纪60年代,丰必芬的丈夫在贵阳水电局上班,而单位分的住房就是毛公馆。丰必芬刚搬到毛公馆时,只有一间屋子,隔壁是单位的晒图室和单身宿舍。三十多个平方米的面积放了三张床、一个衣柜和一张三抽屉的书桌就基本塞满了。丰必芬说,这栋老楼很特别,即使住一楼,也不会潮湿,家里从来不用晒被子。到了冬天,虽然家里有两扇大大的窗子,层高有6米多,但用一个小暖炉也很暖和。丰必芬的儿子张强说,这里和别的住宅不一样,他用指北针测试,这个房子的角度正南正北,没有一丝偏差。
(81岁的丰必芬回忆过去的毛公馆是贵阳地势最高的地方,坐在家就能看烟火,那种幸福感,无以言表。)
丰必芬家的房子是毛公馆目前保存最好的一间,曾经有人出资10万元想买走他家的窗子,但丰必芬和家人都认为,这是文物,不能随便改动。老楼的层高就有6米多,很多家就改成两层楼,丰必芬家十分爱惜,也没有改动。为了使用方便,仅仅把过去的老门改成平开方式,玻璃原来是彩色的,单位刷成泛黄的白色漆,大窗子实在是太重了,只好改造,由推拉改成了平开。
(张强家的雕花门后就是那个秘密地下室入口。)
今年48岁的张强是在毛公馆出生的。他说,从小居住毛公馆带有深深的自豪感。砖木结构的房子在当时的贵阳并不多见,朋友十分羡慕,说这是地主的家,戏称他是住在“娇区”(娇贵的地方)。小时候,张强家里就和别人家不一样,总有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出现,有扛着摄像机的,有文物专家的,有记者。上世纪80年代,长春电影制片厂就来家里拍摄过毛公馆的资料,还有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的文物专家来家里,了解当年故宫文物迁移时的放置点。
(密道入口已经成为了家里的储藏室,右边凸出的墙体是被封住的密道入口)
不过,更吸引张强的是,这间房子还有一个秘密。在屋子卧室最里面,从一个暗门下去,有一间地下室。张强童年的乐园,这便是躲迷藏最佳的藏身地,他和姐姐偷偷打着手电筒下去,经过三层楼梯,下去是四四方方的一小屋,连接一条两人宽和一人多高的隧道,用手电筒的灯光射进去,不久会消失在黑暗中。隧道据说最远可以到省政府。如今这个秘密地下室已经被封了,只留下一堵白色假墙,只等未来有心人去探索这个“密道”。
(今年冬至夜,丰必芬和儿子女儿在家里煮了火锅,叫上邻居一边吃火锅,一边回忆毛公馆的年轻时光。)
里面的人想远走
毛公馆历经近百年风霜,早已破旧不堪。上世纪80年代,丰必芬家收到一张条子,说明今后房子的维护,单位不再负责。近30年来,毛公馆的日常维护都是住户们自己出资。
(师阿姨觉得这里像城市的“贫民窟”,住里面的人想搬走。)
住在毛公馆50多年的还有师阿姨,师阿姨今年54岁,上世纪60年代师阿姨的父母只在毛公馆分到了一个20平方米的过道当家,墙体还是用泥巴竹编做的。师阿姨回忆小时候,最怕过冬,冷风从墙缝刮进家,家里潮湿以致更寒冷,因为家里有5姊妹,所以上世纪70年代,师阿姨家原地加修了几间屋子。
(毛公馆内部结构大多漏水腐坏。)
师阿姨很希望尽快搬迁,房子屋顶常常漏水,想改成水泥顶,但是城管不允许改水泥顶,只能作罢。老房子岌岌可危,摇摇欲坠。最危险的是毛公馆屋顶长期掉瓦,常砸坏她家屋顶,更可能砸伤行人。毛公馆从最开始居住有100多家人,到如今老住户陆陆续续搬走,只有30多户人家,而很多老住户觉得房子陈旧也搬了或把房出租,只有十几家老住户。
(毛公馆的荒废,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抱憾而归。)
外面的人想靠近
公馆里面的人盼望着搬走,公馆外的人盼望着靠近。一些颇有眼光的年轻人早就看好这一带的商业价值。毛公馆里出现几家颇具特色的店铺。有些经营花卉、有些经营简餐。
(石文昌正在挑选花枝,周末花店会举办些文艺沙龙如插花课,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参加。)
花店老板石文昌是90后,幼师毕业。已经在毛公馆开花店3年了,当年选铺就用了一年,直到看中毛公馆的文化价值,这里来参观的游客很多,于是在这里开了花店。石文昌说,毛公馆这里如果维护管理好了,也许就可以发展成像上海田子坊、北京南锣鼓巷的文青集散处,特别是这个露天的院坝,目前只能用来停放车辆,十分可惜。若是用来喝喝茶,听听戏,贵阳市中心的文化氛围会增加不少。而且,这几年,一直有很多人向她打听,毛公馆有没有多余的地方开工作室。可见年轻人对这里是很喜爱的。
(付筱茜把毛公馆里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精心布置后,焕发“商机”。)
与花店一墙之隔的是一家雅致的简餐店。小店以中式的设计为主,搭配老板付筱茜和老公一起从景德镇淘来的老家具桌椅、字画、瓷器、插花、粗布,小店给人的感觉犹如回到了旧时光。27岁的付筱茜和老公都是学设计的,注重食材的可口之外,更注重就餐环境的文化氛围。付筱茜笑说,这么雅致的小店前世据说是毛公馆的马棚呢。不过让她颇有微辞的是,这间房子简陋狭小,租金却不低,也许房子主人也清楚,就算毛公馆破破烂烂的,但这是筑城所剩不多的古建筑,喜欢的人,依旧会喜欢。
(夕阳余晖落在毛公馆里经营的花店熠熠生辉,让你忘记毛公馆的破旧。)
背景:
(毛公馆屋檐的瓦片已经掉落许多,露出支架。墙上挂着“警示高空坠物”)
毛公馆位于贵阳中华北路76号,建于1930年,已有80多年的历史,是贵阳目前现存不多的民国建筑。毛公馆效仿欧式建筑风格,却又保留中式土木建筑的传统,是中欧式建筑结合的古老建筑,分为主楼、跨楼和厢楼,主楼为三层,跨楼和厢楼为二层,砖木结构、青砖青瓦、宽走廊、深屋檐、大圆拱门,镶有五彩玻璃窗、木质扶手和地板,被认为是在特定环境中幸存的贵阳最古老的建筑之一。
(如果说历史是一座城市的灵魂,那历史的镜像可能是建筑、可能是和历史住一栋楼的人。)
毛公馆是当时故宫文物西迁临时安置点,蒋介石到贵州时也曾经住过这里。解放后,贵阳市妇幼保健院、贵阳市水电局、农业局等单位先后在这栋建筑里办公。后来又成为单位职工的住房。
立足贵阳,面向全省!长按下方二维码,关注贵州都市报官方微信,更进一步信息,我们将持续发布。
联系我时请说明在“通榆吧”看到的信息。
如果信息未直接显示电话,可扫码联系"通榆吧"客服咨询信息发布方联系方式。
![]() |
信息来源于网络、网友发布等。平台仅做信息展示,不对信息内容做任何担保服务,也不参与交易。
快速导航